欢迎访问37历史网!微信公众号:123456

古无脊椎动物角石简介

时间:2020-07-24 09:34:11编辑:佚名


角石,古无脊椎动物,具有坚硬外壳的头足纲动物的总称。

简介
角石具有坚硬的外壳,顾名思义,角石外壳的形状象牛或羊的角,一般是直的,也可以是弯的或盘卷的。角石从开始发育到最终长成,壳的直径逐渐变大,肉体生长时不断前移并分泌钙质的壳,最后着生在壳体最前部,形成住室。住室后面向壳的尖端一方则形成一系列的气室,气室对角石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。

角石死亡以后,肉体通常很难保存,只有硬壳才能够保存成为化石。角石壳的外表不一定都是光滑的,许多种类壳的表面发育有不同的纹饰,如结节、瘤、各种横纹、竖纹等,体内隔壁、体管等构造也很不相同,它们都是重要的鉴定依据。

我国角石化石资源非常丰富,北方奥陶纪地层中的鄂尔多斯角石、阿门角石、灰角石;南方奥陶纪地层中的震旦角石、盘角石、米契林角石等都是代表性属种,它们长期以来被有效地应用于划分对比地层。

角石的外壳呈圆锥形或圆柱形,有些种类的外壳具有明显的螺旋线——证明其与中生代的菊石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。

角石是奥陶纪海洋中分布最广的头足类,直至侏罗纪仍广泛分布于海洋中;古新世至中新世海洋中仍有分布,但已显示出无壳化的进化趋势。

现存的鹦鹉螺即角石动物的后裔之一。

震旦角石
拉丁文学名:Sinoceras

生存年代:中奥陶世

壳体呈圆锥至圆柱形。壳面饰有波状弯曲的横纹。梯板颈直,较短,体管细小,位于中央或略偏。中奥陶世。

古无脊椎动物。头足纲的一属。外壳呈圆锥形或圆柱形。壳面覆以显著的波状横纹。隔壁颈相当于气室深度的1/3至1/2。体管细小,位居中央或微偏。常见于我国南部奥陶纪地层中。三峡地区含大量震旦角石。纵切面磨光状如塔,可做陈列品用,故俗名“宝塔石”。

阿门角石
拉丁文学名:Armenoceras

生存年代:早奥陶世

古无脊椎动物。头足纲,鹦鹉螺亚纲的一属。壳直,体管大,偏中心,呈串珠状,内体管发育。常见于我国北部奥陶纪地层中。

壳体直锥形,横切面略呈椭圆形。梯板较密,体管大,呈扁宽的念珠状。早奥陶世较多。

壳直,体管大,珠状,具内体管支管。横切面略呈椭圆形。隔壁较密,隔壁颈为短弯颈式,颈缘很长并与隔壁接触或相距甚近。本属与珠角石相似,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属的体管节更扁宽,隔壁颈极短,颈缘很长并与隔壁接触或相距甚近。奥陶纪至志留纪。中国多产于北方马家沟组。

珠角石
头足纲、鹦鹉螺亚纲的一属。壳直。体管大,体管节扁宽似串珠。隔壁颈向外弯曲与隔壁作45度角。体管内部有钙质充填物,具体内管支管(放射管)。奥陶纪。分布于亚洲及北美。中国过去所定北方奥陶系中的“珠角石”,现多已改称阿门角石或链角石。

 1 2 下一页 尾页